一座大棚,就是一座绿色工厂-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4 09/26 11:03:17
来源:广西日报

一座大棚,就是一座绿色工厂

字体:

【原标题】一座大棚,就是一座绿色工厂

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

  时至秋分,天气多变,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的蔬菜大棚内始终温润如春。在智能温控系统的加持下,棚内的蔬果不仅能充分享受阳光,还能有效规避日晒雨淋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经上市即备受欢迎。

  青秀区耕地面积少、农村人口被市区虹吸,发展大规模农业种植可谓“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已然落后于时代,不利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怎么办?

  “换个角度来看,毗邻中心城区恰恰是我们发展农业的优势。”青秀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蒋卫平说,城区人口消费能力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比较高,这一市场化导向与青秀区农业发展定位不谋而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设施农业能充分运用现代工厂技术和设施装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进肉蛋奶、蔬果、水产品的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

  基于此,青秀区“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目前,青秀区已建成各类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共67个,拥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2个。今年上半年,青秀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25元,同比增长7.6%;预计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

  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的设施大棚,青秀区经历了哪些波折,又解决了哪些问题?请看记者的调查。

  谁来种?专家、企业、农户各施所长

  “注意看,这种就是多余的果,要及时摘掉……”9月20日,刘圩镇晟发蔬菜基地蔬菜大棚内,村民黄翠林正给工友讲授奶油小黄瓜的护理知识。在基地工作不到一年,黄翠林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土专家”。

  “黄翠林已经40岁了,但在本地的农民群体中还属于‘年轻人’。”刘圩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莫玉领告诉记者,大多数年长的农民体力、技能有限,劳动效率较低,长此以往,势必导致用工企业和农户“双输”。

  最好的办法是,用专业设备扛重活、请专业人员管技术,让农民干自己擅长的事。

  青秀区正在向这一方向努力——

  一座大棚,就像一座“绿色工厂”,可以方便应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管理经验。

  晟发蔬菜基地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用机器设备取代人力:浇水、施肥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按几个按钮就能完成操作;大棚内配备了升降车和轨道,工作人员站着、坐着就能轻松摘菜,避免了长期弯腰、下蹲之苦。

  技术、管理方面,青秀区与山东寿光农发集团合作,在刘圩、长塘、南阳等镇规划建设设施农业项目并配套建设文旅研学项目,目前已建成设施蔬菜大棚62个,累计试种蔬菜品种30个,培育出了“苹果苦瓜”“白玉苦瓜”“羊角蜜”“水果青瓜”“水果番茄”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农产品。

  目前,寿光集团的技术团队已经在合作乡镇的大棚从事技术指导一年有余。“第一次到南方种菜,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从山东半岛远道而来的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李高峰谦虚地说。

  此外,该城区还依托在南宁的“国家队”力量,提升农业科技生产水平。有蔬菜种植“国家队”之誉的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安排专家团队常驻青秀区;该城区还数次邀请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到田间地头,面对面为一线人员答疑解惑。

  包括黄翠林在内的不少当地农民也在务工期间努力学习技术。据统计,刘圩镇晟发农业基地自建设以来,已累计带动群众增收超130万元。目前该基地还在加紧建设分拣中心和冷链物流仓库,建成后可增加一批相对固定的就业岗位。

  怎样种?用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9月18日,位于青秀区长塘镇天堂村的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内,连片种植的500亩水稻即将成熟。近处,物联网控制的微型气象站正在适时采集温度、湿度等各种数据;远处,“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标语清晰可见。

  “经专家测算,这50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458.15公斤。”南宁昇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主管黄炳霖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建设稻作园采用的“黑科技”:测土配方施肥、水气平衡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应俱全,机耕、机插、机收及无人机田间护理等早已是“基本操作”。

  “青秀区耕地面积仅为1.7万公顷,远不及周边县区,且土地租金较高,想铺摊子、上规模较为困难。”蒋卫平说,上述客观条件决定了青秀区必须上设施、上科技,依靠技术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提高产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设施农业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诸多“黑科技”已经在青秀区开花结果:

  在刘圩镇那度村,用珍珠岩颗粒和营养液配置的“土壤”成为水果黄瓜的“乐园”。这里的水果黄瓜一年可种植5茬,产量较之传统种植模式提高了3倍。在南阳镇施厚村,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智能投喂系统、养殖可视化系统以及排虾壳系统等技术培育的无抗绿色南美白对虾深受市场欢迎。在伶俐镇伶俐村,新的养殖技术与自动光照、自动喂料、自动清粪等高科技设备相互配合,成功让蛋鸡在饲养周期延长1年的同时还能保持较高的产蛋率……

  目前,青秀区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共建华南研发中心,成功研发了黄泥土快速改良、热区越夏蔬菜露地种植、高效简易绿色防虫种植、适宜设施结构选型设计等多项技术,筛选出近30个适合本地生产的优良蔬菜品种。面向未来的技术研发亦在深化,该研究所的试验田试种了1935个品种的蔬菜花卉,种子研发中心、分子智能育种中心等正在加紧建设中。

  种什么?科学规划品种防止无效内卷

  “有了现代设施、高新技术,并不一定就能赚大钱。”站在蔬菜大棚前,刘圩镇刘圩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善文颇为冷静。在他看来,从“小农”到“大棚”,不仅仅是规模、技术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业者思维上的转变——既要关注农作物生长的传统“农时”,更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这一新“农时”。

  “刘书记言之有理。”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多年,对“谷贱伤农”的现象有着切肤之痛。正因为如此,晟发蔬菜基地大棚里种植的蔬果种类可谓花样繁多,仅贝贝南瓜一项就有白南瓜、绿南瓜、红南瓜、黄南瓜4种。公司还经常与村干部、种植大户等一起分析市场、共享信息,防止因扎堆上市导致农产品价格走低。

  “企业、种植户要转变观念,政府部门更要加强引导。”蒋卫平告诉记者,青秀区在农业产业布局阶段即着眼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从源头上防止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问题,避免无效内卷。

  目前,青秀区已成功培育“青秀农鲜”“刘圩香芋”“柑甘好”“沃帅”等知名农产品品牌22个,还引进了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工建设华园菜市、晟大埌东市集等国有品牌农贸市场,进一步打通加工销售渠道。

  “北有‘寿光’,南有‘青秀’。”近日,受邀为南宁市现代设施农业主题培训会讲课的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青秀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景十分看好。

  张友军表示,该所将全面深化所地合作,全力支持青秀区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研发更多适应本地及周边国家的蔬菜品种,进一步丰富广西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各国的“菜篮子”,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记者 孟振兴 青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茜 谢嘉威)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